陈颙:海啸的物理

2011-04-04
地球所

海啸的物理

陈 颙

地震海啸的产生是地球表面固体层和流体层相互作用的结果。本文介绍了这种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,讨论了海啸的大小、能量、传播速度。指出: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减少海啸灾害的重要措施,目前的预警系统虚报率很高的问题,仍需要通过加强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来解决。

  关键词地震,海啸,灾害

  什么是海啸?

  海底的地震和火山喷发,可能引起海水中形成巨大的海浪,并向外传播,这就是海啸。海啸的英文词“Tsunami”来自日文,是港湾中的波的意思。

1海啸的产生过程:

  A,海洋、海水、大陆相对位置

  B,深海发生地震时,海底发生激烈的上下方向的位移,某些部位出现猛然的上升或者下沉,产生了其上方的海水巨大的波动,原生的海啸于是就产生了。海啸与一般的海浪不一样,海浪一般在海面附近起伏,涉及的深度不大,而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啸则是从深海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体的波动,其中包含的能量惊人;

  C,地震后几分钟后,原生的海啸分裂成为两个波,一个向深海传播,一个向附近的海岸传播。向海岸传播的海啸,受到岸边的海底地形等影响,在岸边与海底发生相互作用,速度减慢,波长变小,振幅变的很大(可达几十米),在岸边造成很大的破坏。

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,缺一不可:深海、大地震和开阔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,下面分别加以说明。

深海:地震释放的能量要变为巨大水体的波动能量,地震必须发生在深海,只有在深海海底上面才有巨大的水体。浅海地震产生不了海啸。

大地震:海啸的浪高是海啸的最重要的特征。我们经常用在海岸上观测到的海啸浪高的对数作为海啸大小的度量,叫做海啸的等级(magnitude)。如果用H(单位为米)代表海啸的浪高,则海啸的等级m

m= log2H

  各种不同震级的地震产生的海啸高度见下表:

地震震级

产生海啸的等级

可能海啸的最大高度(米)

6

-2

03

65

-1

05-07

7

0

10-15

75

1

2 -3

8

2

4 -6

85

4

16 -24

875

5

24

  这是从全球近百年资料得到的经验关系。从上表可以看出,只有7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产生海啸灾害,小地震产生的海啸形不成灾害。值得指出的是:海洋中经常发生大地震,但并不是所有的深海大地震都产生海啸,只有那些海底发生激烈的上下方向的位移的地震才产生海啸;

开阔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:尽管海啸是由海底的地震和火山喷发引起的。但海啸的大小并不完全由地震和火山的大小决定。海啸的大小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,例如:产生海啸的地震和火山的大小、传播的距离、海岸线的形状和岸边的海底地形等等。海啸要在陆地海岸带造成灾害,该海岸必须开阔,具备逐渐变浅的条件。

  海啸的能量

  地震使海底发生激烈的上下方向的位移,某些部位出现猛然的上升或者下沉,使其上方的巨大海水水体产生波动,原生的海啸于是就产生了。我们可以用该水体势能的变化来估计海啸的能量。作为对印尼苏门答腊近海地震海啸能量的保守估计,假定该次地震使震中区100km长,10km宽,2km厚的水体[1],抬高了5m,其势能的变化为

  E= mgh =1024尔格

  我们知道,地震释放的地震波的能量E与地震的震级M之间有关系式:

   lgE= 11.8+1.5ME,尔格)

  印尼苏门答腊近海地震的震级M=8.7所以这次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为:

  E= 1025尔格

  对比地震波的能量,海啸的能量相当地震波的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。海啸的能量是巨大的,为了说明这一点,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。一座100万千瓦的发电厂,一年发出的电能为

  E= 3.15*1023尔格

  所以,印尼苏门答腊近海地震产生的海啸能量大约相当于3100万千瓦的发电厂一年发电的能量。

  海啸的速度

  当风吹过地上薄薄的一层水时,水面会起波浪。海啸与此有些相同,它与水面波一样,有自己的波长、周期,只不过海啸的激励来自海底地震和火山造成的激烈运动。但是水面波和海啸波两者又很不相同。薄薄的一层水的水的厚度与水波的波长相比[2,3],是很小的,它的传播速度与水厚度的平方根有关。风造成的水面波的周期很短,波长也很小,传播速度慢。但海啸的周期可达一小时,波长可达700km,这样就决定了海啸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特点。

  图2 A:风吹水面造成的水面波:波长30m,传播速度15-30km/h

B:深海中的海啸波:波长几百km,传播速度700-900km/h

风暴潮也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。产生于赤道附近热带风暴潮具有极大的能量。在北美、加勒比地区和东太平洋地区它们被叫做飓风,在西太平洋地区叫做台风,在印度叫旋风。风暴潮经过海洋时,会造成狂风暴雨。尽管风暴潮和海啸都会造成海水的剧烈运动,但两者很不相同。风暴潮是由海面大气运动引起的,而海啸是由海底升降运动造成的,前者主要是海水表面的运动,而后者是海水整体的运动。

  对比风暴潮(水面波)等与海啸,就会发现海啸有三个特点:

  第一,海啸传播速度快,每小时可达700-900km,这正是越洋波音747飞机的速度,而水面波传播速度较慢,台风的最快速度也只有350km/h左右。一般的风暴潮速度还要慢许多。

  第二,海啸的周期可达1小时,其波长极长,可达几百km,在其几百km的一个波长内,海面波浪很小,风平浪静,对航行的船只影响很小。一旦海啸接近海岸,前进受到阻挡,就会形成十几米和几十米的浪高,冲向陆地。风暴潮在海面上运动时,伴随着狂风、暴雨和巨浪,冲到陆地后,仍然保持着狂风和暴雨。

  第三,这种波长极长、速度极快的海啸波,一旦从深海到达了岸边,前进受到了阻挡,其全部的巨大能量,将变为巨大的破坏力量,摧毁一切可以摧毁的东西,造成巨大的灾难。

图3海啸波从深海到达了岸边,前进受到了阻挡,其全部的巨大能量,将变为巨大的破坏力量,摧毁一切可以摧毁的东西,造成巨大的灾难。

海啸的灾害

  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海洋,海洋中,最大是太平洋,它几乎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。太平洋的周围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,大量的地震、火山,因此,太平洋是最容易发生海啸的地方,人们对海啸的研究,对海啸灾害的预警系统都集中在太平洋。

图4 1900-1983年期间,浪高超过2.5m海啸在太平洋的发源地

在人类的灾害史上,海啸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自然灾害。海啸携带着巨大的能量,以极大速度冲向陆地的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巨浪,它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面陡涨,骤然形成“水墙”,伴随着隆隆巨响,瞬时侵入滨海陆地,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,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,或先退后涨,有时反复多次,有极其巨大的破坏力。1946年,3700km外的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发生地震,海啸传到夏威夷,破坏极大,159人死亡。历史记载破坏最大的海啸发生在1755年,葡萄牙近海发生大地震,5m浪高的海啸席卷里斯本,235000居民中,死亡60000。这次海啸的巨大,4个小时后,又袭击了印度的西海岸,由此可以看出其破坏威力的巨大。

2历史上破坏巨大的海啸

日期

发源地

浪高  (米)

产生原因

备注

1600 B.C.

Santorin

?

海底火山喷发

地中海沿岸破坏

17551101

大西洋东部

5~10

地震

摧毁里斯本

18680813

秘鲁-智利

>10

地震

破坏夏威夷、新西兰

18830827

Krakatau

40

海底火山喷发

30000人死亡

18960615

HONSHU

24

地震

26000 人死亡

19330302

Honshu

>20

地震

3000人死亡

19460401

阿留申群岛

10

地震

159人死亡,损失2500万美圆

19600513

智利

>10

地震

智利:909死亡, 834人失踪。日本:120人死亡。

19640328

阿拉斯加

6

地震

加州死119人,损失1.04亿美圆

199212.02

印度尼西亚

26

地震

137人死亡

199209.02

尼加拉瓜

10

地震

170 死亡, 500受伤, 13000 无家可归

  最近的印度洋海啸灾害是出人意料的。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深海大地震的参数是:

  发震时刻:20041226085855秒。

  震中坐标:北纬3.9度,东经95.9度(震中处海深千米以上)。

  震级:Ms 8.7(中国),Ms9.0(美国)

  震中为无人居住的海洋,故地震本身造成的死人不多。

地震产生的海啸,袭击了几百、几千公里外的不设防的海岸带,人口密集,故灾害严重。这次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尼、斯里兰卡、泰国、印度、马来西亚、孟加拉国、缅甸、马尔代夫等国,遇难者总数2周内已超过16万人。

为什么这次地震引起的海啸产生如此巨大的灾害呢?首先,这次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87级地震,是近50年来全世界发生的特大地震,是印度洋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震级最大的地震,而且符合深海、大地震、断层上下错动等产生海啸的条件[1],因此,产生了巨大的海啸。

由于印度洋深海大地震不多,历史海啸灾害记载也不多,所以,人们对于海啸灾害的预防不足,也没有建立必要的海啸预警系统。这可能是这次海啸灾害之巨大的另一个原因。

  中国的海啸灾害

  中国处于太平洋的西部,有很长的海岸线,中国受海啸的影响大不大?中国的海啸灾害严重不严重?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近海产生海啸的可能性。

  中国的近海,渤海平均深度为20m黄海40m东海340m它们的深度都不大,只有南海平均深度1200m因此,大部分海域地震产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比较小,只是在南海和东海的个别地方发生大地震,才有可能产生海啸[4]

  再来看看太平洋产生的地震海啸对中国海岸的影响。亚洲东部有一系列的岛弧,从北往南有勘察加半岛、千岛群岛、日本列岛、琉球群岛,直到菲律宾。这一系列的天然岛弧屏蔽了中国的大部分海岸线;另一方面,中国的海域大部是浅水大陆架地带,向外延伸远,海底地形平缓而开阔,不象印尼地震海啸影响许多地区那样,海底逐渐由深变浅,中间没有一个平缓的缓冲带因此,中国受平洋方向来的海啸袭击的可能性不大。1960年,智利发生8级大地震,产生地震海啸,对菲律宾、日本等地造成巨大的灾害,但传到中国的东海,在上海附近的吴淞验潮站,浪高只有15-20cm没有造成灾害。这次印尼地震海啸,海南岛的三亚验潮站记录的海啸浪高只有8cm

  查阅中国的灾害历史记录,有关海啸灾害的记载不多,个别记载,灾害不大,受灾区域十分有限。历史记录中曾有多次“海水溢”的现象,其中有一次记录的海啸,即1867年台湾基隆北的海中发生的7级地震引起了海啸。其余大部分的“海水溢”现象,大都是风暴潮引起的近海海面变化,而不是海啸。值得指出的是,1604年福建泉州海域发生75级地震,1918年广东南澳近海发生的73级地震,都是发生在海洋中的大地震,但都没有产生海啸。全世界发生在海洋中的地震,只有一小部分产生海啸。

  中国的海岸受海啸的影响不大,但中国东部的海岸地区地势较低,许多地区,特别是许多经济发达的沿海大城市只高出海平面几米,受海浪的浪高影响极大。从成灾的角度来看,小海啸,大灾难的情况完全是有可能的,绝不可以掉以轻心。一定要有忧患意识,做好灾害预防工作。

  海啸早期预警系统

5智利附近地震产生的海啸向外传播,传到各地所需的时间。例如,智利地震海啸传到夏威夷需要12个小时,传到日本则需要22个小时。

  海啸是向外传播的,因此,知道了海中发生地震的地点,或知道了某处实际测得了海啸的发生,则可以利用海啸需要传播时间,及时向其他地方发出海啸警报。例如,智利附近地震产生的海啸向外传播,海啸传到夏威夷需要12个小时,传到日本则需要22个小时[5].

  利用海啸不断从发源地向外的道理,1965年,2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,在夏威夷建立了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[6]The Pacific Tsunami Warning Center (PTWC)),许多国家还建立了类似的国家海啸警报中心。一旦从地震台和国际地震中心得知海洋中发生地震得消息,PTWC就可以计算出海啸到达太平洋各地得时间,发出警报。中国于1963年参加了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,对于来自太平洋方面的海啸,我们是有防备的。

  值得指出的是,海啸的产生是个复杂的问题,有的地震会造成海啸,而大部分海洋中的地震不产生海啸,因此,经常发生虚报的情况。例如,1948年,檀香山受到了警报,采取了紧急行动,全部居民撤离了沿岸,结果,根本没有海啸发生,为紧急行动付出了3000万美元的代价。前几年,在海啸警报中,虚报的比例大约有75%。近几年,随着历史资料的深入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,虚报比例有所下降。

  参考文献

  [1]印尼地震海底地形变化资料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,:http:///www.usgs.gov

  [2]Y. Taniokaand T. SenoDetailed analysis of tsunami waveforms generated by the 1946 Aleutian tsunami earthquake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(2001) 1: 171–175

  [3] Tatyana Novikova, Kuo-Liang Wen, and Bor-Shouh HuangExcitation of Surface Waves by a Finite Seismic Source: The Case of Gravity Waves in the Liquid Layer-Elastic Half- Space, TAO, Vol. 12, No. 1, 1-14, March 2001

  [4]高焕臣,闵庆方渤海地震海啸发生的可能性分析海洋预报199401

  [5] Futoshi Nanayama, Kenji Satake, Ryuta Furukawa, Koichi Shimokawa, Brian F. Atwater, Kiyoyuki Shigenoand Shigeru YamakiUnusually large earthquakes

  inferred from tsunami deposits along the Kuril trenchNATURE ,VOL 424 ,7 , AUGUST 2003.

  [6]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见:http://www.prh.noaa.gov/ptwc/